首页 > 品牌工程 > 证券之星 汽车产业转型战略缓冲区:增混赛道

汽车产业转型战略缓冲区:增混赛道

来源:证券之星2025-04-21 10:03
小字号 阅读量:1.15万

导读

时间过得真快!上海车展又如约而至。记得六年前的2019年4月17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补贴退坡的市场环境下,围绕着“纯电动与增程式与混合动力谁将成为主流”的问题,在上海开过一次内部研讨会。

当时笔者正担任某动力电池企业的首席运营官(COO),在发言环节时,根据消费者用车习惯与技术采用曲线理论,预判在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在多用途车领域将成主流,代步车以纯电动为主。

六年过去了,笔者也从企业管理一线退居二线,专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汽车经济研究,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需要的是没有续航焦虑又能享受到智能电车优势的车

从2014年跨行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来,笔者一直笑称自己是“以身试车、以身试电”的行业劳模。

在担任电池企业首席运营官(COO)时期,凡是搭载我司电池的车型,都会要求公司买一两台同款车型回来供内部日常使用。除了搞清楚自己电池品质以外,更多的是直接感受车辆的真正情况,预判它会不会卖好,我们要准备多少产能匹配?

这些年用过知豆、新特、威马、东风菱智、长城欧拉等五个品牌的纯电动车,作为工作代步车,累计行驶里程在八万公里以上。

等到辞职出来做咨询公司,并聘为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江苏大学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副院长时,需要经常自驾走访客户与讲课,综合比较后,选择了长城汽车的魏牌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市区日常使用纯电动模式,在高速公路使用智能混动模式,目前已经行驶七万多公里了。

长途驾驶需要补能时,如果服务区充电桩有空位,就优先使用充电桩;没有空余的话就选择加油,完全没有续航焦虑。熟悉电动汽车与燃油车能耗的人都知道:燃油车是低速费油、高速省油;而电动汽车省电、车速超过90公里/小时就耗能多了。

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目前越来越殊途同归,带电量都向30-50度电集中,纯电动续航在120-200公里以内,日常通勤代步纯电行驶,完全足够,用车成本很低;偶尔跑跑长途,也是可油可电,根本不用考虑续航焦虑。

大家还记得李想为增程式发飙与比亚迪销量猛增从何时起吗?

2020年8月,在成都理想汽车用户日上,李想在面对“增程式是过度技术,是脱裤子放屁”的无端指责时,曾经一度情绪失控,直接爆粗口回怼。但是在“蔚小理”三大新造车势力里,他最先盈利,2024全年交付500508辆新能源汽车,且绝大部分为增程式车型。

相比较而言,热衷于换电给消费者快速补能的蔚来汽车,目前根本看不到盈利的迹象。

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虽然做不到发动机数字化,但驱动电机可以数字化,整车数字化程度也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数字化信息的收集,用户量越来越多就成了交通大数据,对AI学习、自动驾驶、数字化控制、在线升级等带来质的飞跃。

我们再回忆一下比亚迪销量猛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是从2020年下半年大规模交付第三代插电式混合动力DMI车型开始的!到2024年底,比亚迪实现销售4,272,145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764,992辆,占总销量的41.5%‌;插电式混合动力DMI车型‌销量为2,485,378辆,占总销量的58.5%‌。

受益于增混车型销量的猛增,以短刀电池见长的蜂巢能源脱颖而出,2024年12月单月突破3GWh,达到3.15GWh,市场占有率提升到4.18%,持续三个月位居国内第五。

也就是受益于增混车型销量的猛增,亿纬锂能的4680大圆柱开始上量,同时带动像云山动力、睿恩新能源等新兴大圆柱电池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从能源安全与资源禀赋角度出发,交通电动化是理性选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呈现显著的“富煤、多水、贫油、少气”特征,可以用来发电的能源很多。

2024年,全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恐怖的73%,其中72%的进口石油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高依赖进口增加了能源安全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产业已形成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2024年总发电量:首次突破10万亿千瓦时,达100,86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 ,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网络,总长约5万公里,累计送电超过1.8万亿千瓦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种“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配置能力,使电力成为最可靠的本土化能源载体。

在此背景下,以电力驱动逐步替代燃油驱动,既是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交通电动化率先在高铁、动车上实施了,其次才是汽车。

纯电动局限性与产业连贯性决定了增混不是过渡

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在现阶段仍较突出。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遭遇材料科学瓶颈,2023年量产车型最高能量密度徘徊在300Wh/kg左右,低温续航衰减普遍超过30%。

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也难以匹配需求增长,2023年全国车桩比仍为2.5:1,且存在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

虽然很多汽车企业都开始宣传固态电池,希望彻底解决目前纯电动遇到的问题,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汽车企业热情高过电池企业;没有生产线的研究型电池企业热情高于电池头部企业。

几乎所有电化学工程师的共识是:在现有材料条件下,做不出能保持≥400Wh/kg的能量密度,又能在室温下、常压长循环使用的全固态电池。

基于这个现状,行业就有人提出来一个分步实现的路径:先半固态、准固态再到全固态,这一技术路径尚需产业化验证。反对者则戏称这是在撒胡椒粉,只是在电池里放了一点固态电解质而已,本质上还是液态锂离子电池。

相比之下,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目前通过大电量+小油箱的组合,续航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有效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70年发展,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整车与零部件产业链,还间接涉及到研发、采购、生产、质量、销售和售后等诸多环节。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直接就业人数近500万人,按照业界公认的1:7间接就业带动比例计算,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约在4000万以上。

若全面转向纯电动,将造成万亿级固定资产的沉没成本损失,更会导致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增混技术路线保留了内燃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生产体系,使传统动力总成企业能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

人才梯队传承与技术迭代的平衡同样关键。传统汽车工程师在热效率提升、NVH控制、系统集成等领域积累的经验,正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基础。

比亚迪DM-i混动系统历经五代演进的经验表明,混合动力既是技术过渡的桥梁,更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熔炉。通过增混技术的渐进式创新,既能维持研发团队的持续成长,又可避免纯电动领域因技术突变导致的"人才断层"风险。

只有相互需要才能互利共赢

进入2024年,行业普遍反应供应链回款时间过长,汽车企业平均付款周期延长至180天以上,明明是高科技但收不到钱还不盈利!

很多行业专家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要研发投入,大家都缺钱!

其实根本原因是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是全球协同的,国外零部件公司在中国获得生意成长,可以在本国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也是全球资本共同参与的结果。

目前纯电动汽车的供应链主要是中国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受限,而增混车型由于保留燃油车供应链体系,可部分依赖国际协同供应链融资。

大家都知道美国也是汽车制造大国,但鲜有人留意到美国也是石油生产与输出大国。美国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批准了开采近海石油,美国石油政策立场的重大转变和页岩油技术突破,使得美国从进口石油到净出口国的转变。

截至2024年美国产油量升至1320万桶,超过俄罗斯成为第二名,位于沙特阿拉伯以下。在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政府更计划将产油量提升到日增产300万桶,跃居净出口国首位。

我国不富产石油与天然气,因为交通工具和生产制造所需,自2000年到现在二十多年间,我们的对外石油依赖度,从28%上升到73%,行业内总是提及的60%的警戒线,在2015年就突破了。

欧洲和我国一样是石油与天然气进口大国,由于自身能源资源相对有限,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较高。

目前美国、俄罗斯、沙特等成为主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与输出国,中国与欧洲是石油天然气大买主,这就是目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生产与消费的格局。

历史启迪和现实需要都告诉我们:只有相互需要才能走向合作共赢!

最后

站在2025上海车展的时间节点,无论是从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出发,还是从消费者体验、国际大势出发,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都将在汽车历史上有着绚丽而不短的篇章。

增混赛道依然是个好赛道!

(本文作者顾国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经济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证券之星频道企业号入驻

相关文档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