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工程 > 品牌观察 净利暴跌,理想汽车战略迷失,2025纯电转型或成生死赌局

净利暴跌,理想汽车战略迷失,2025纯电转型或成生死赌局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2025-04-15 14:44
小字号 阅读量:3.07万

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报道,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这片风云诡谲的市场海洋中,各车企的兴衰沉浮犹如一场永不落幕的大戏。曾经凭借“利润王”称号风光无限的理想汽车,如今却被无情地卷入了汹涌波涛,陷入了艰难困境。

理想汽车2024年的业绩数据已然出炉,其归母净利润超过80亿元人民币,乍一看,在行业中仍算得上亮眼。可若与2023年那高达118亿元的净利润巅峰相比,差距便一目了然。2024年,理想汽车的利润足足减少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幅度达到31.9%。这一数据的变化,恰似一记重锤,狠狠敲在了理想汽车的发展节奏上。

image.png

与同属“蔚小理”阵营的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以及持续烧钱的小鹏相比,理想汽车目前仍是三者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企业,并且坐拥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这笔雄厚的资金储备,无疑是理想汽车在残酷市场竞争中的一张底牌。然而,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全力向纯电转型以及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大背景下,这笔钱能否成为理想汽车突出重围的关键助力,依然充满了未知数。迈入2025年,理想汽车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i8和i6,同时打算加大在AI智驾研发上的投入。这一系列举措看似是理想汽车试图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步,但在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的强力夹击,以及众多新兴势力车企纷纷崛起的复杂市场环境下,理想汽车想要重回往日辉煌,谈何容易。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将其曾经的荣耀光环击得粉碎。表面上,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仍让不少同行难以望其项背,可与2023年的118.09亿元相比,利润蒸发了37.77亿元,同比暴跌31.9%。特别是在第四季度,净利润更是低至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最差纪录。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理想汽车全年交付量达到了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这样的反差,就像一个外表华丽,内里却千疮百孔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实际上,理想汽车利润下滑的背后,是其商业模式中早已埋下的隐患在逐渐爆发。首当其冲的便是毛利率的严重下滑,这一曾被视为理想汽车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如今却成了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降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落至19.1%,创下了自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

深入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单车收入的急剧下降是关键因素之一。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大幅缩水至28万元,降幅高达12.5%。新推出的L6车型,定价在25万元以内,以高性价比为卖点,全年销量达到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然而,这款车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销量增长,却也导致单车利润直接减少了近2万元。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短期内或许能让销量数据变得好看,但从长远来看,却如同慢性毒药,正一步步侵蚀着理想汽车的盈利根基。

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已经成为常态。特斯拉ModelY降价至24.99万元,比亚迪秦PLUSDM-i更是以7.98万元的超低起售价杀入市场。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理想汽车也不得不跟风降价。L系列车型最高优惠可达3.8万元,MEGA纯电旗舰更是罕见地降价3万元。但降价容易,想要保住利润却难如登天。从财报数据来看,第四季度单车均价仅为27万元,同比下降15.5%。这一数据不仅直观地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也暴露出理想汽车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力不从心。相比之下,小鹏汽车通过MONAM03车型成功拉低了均价,同时还保住了毛利;零跑汽车更是在第四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盈利8000万元。理想汽车的“奶爸车”形象虽然深入人心,但随着增程技术逐渐被竞争对手追平,而在纯电领域的布局又进展缓慢,利润大幅下滑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曾经,理想汽车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端的产品溢价,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如今,它却陷入了规模扩张与利润保卫的两难境地。80亿元的净利润看似不错,但当毛利率跌破20%这一心理红线,单车利润被压缩至新低时,理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市场一点点蚕食。如果在2025年,理想汽车无法在纯电技术和智能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当前的利润滑坡很可能只是更大危机的开端。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个残酷的竞争擂台上,理想汽车曾经依靠增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而,2024年的市场变化,却将其从产品到技术的诸多短板暴露无遗。理想汽车正深陷战略失误的泥沼,而这一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连环引爆的结果。理想汽车面临的困局,不仅关乎市场竞争的成败,更暴露了其在决策上的致命犹豫。

image.png

先看纯电转型方面,理想汽车遭遇了惨痛挫折。寄予厚望的MEGA纯电旗舰车型,本应是其叩开高端市场大门的有力武器,却成了2024年最大的败笔。这款定价55万元的车型,上市首月退订率就超过了30%,全年销量低到官方都不愿公开具体数字。更糟糕的是,外界给它贴上了“殡葬车”这样的负面标签,与高昂的定价形成了强烈的负面共振,严重损害了品牌的溢价能力。

原计划在年内推出的i8、i6纯电SUV被迫推迟,这不仅让理想汽车错过了与特斯拉ModelY、蔚来ES8等竞争对手正面交锋的黄金时机,也对其财务状况造成了不利影响。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环比扩大至12.5亿元,MEGA车型的失利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在纯电转型的道路上,理想汽车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甚至可以说是自毁长城的一步臭棋。

再看技术投入方面,理想汽车在2024年投入了111亿元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占营收比重达7.7%,看似投入巨大,魄力十足。可这笔钱究竟花得值不值呢?答案恐怕会让股东们大失所望。其智能驾驶系统被CEO李想自嘲为“猴子开车”,用户实际使用率不足20%,远远低于小鹏NGP的45%和蔚来NOP的38%。与英伟达合作的Thor-U芯片,实测算力仅为500TOPS,而宣传时的算力为2000TOPS,缩水幅度高达75%,这无疑让理想汽车的技术实力受到了严重质疑。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理想汽车计划全年建成3000座超充站,结果只完成了1900座,完成率仅为63%。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却没有换来相应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理想汽车的技术投入仿佛陷入了一个“黑洞”。

最后,增程技术这一理想汽车的基本盘,也在2024年受到了严重冲击。曾经,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在30万-50万元的家庭市场站稳了脚跟。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问界M7/M9凭借“增程+鸿蒙生态”的组合拳,月销量稳定在2.5万辆以上,直接抢走了理想汽车的目标客户群体;零跑C11则以15万元起的低价策略,全年销量飙升140%至14.3万辆,成功抢占了下沉市场。为了应对竞争,理想汽车不得不对L系列车型降价1.8万-3万元,MEGA车型也官降3万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销量,但也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2024年销售费用暴增25.2%至122亿元,占营收比重从8.2%上升到8.4%。这种竞争方式,不仅稀释了理想汽车在增程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严重吞噬了企业的利润。

理想汽车在战略上的失误,本质上是自乱阵脚的结果。增程市场被竞争对手围剿,纯电转型遭遇滑铁卢,技术投入产出失衡,这三重困境相互交织,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理想汽车这个新势力明星牢牢困住。如果在2025年不能迅速调整战略方向,理想汽车恐怕不仅会失去利润王座,甚至连生存空间都会被严重挤压。市场竞争从不给企业留太多时间,理想汽车的下一步决策,真的不容有失。

曾经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理想汽车,在2024年却遭遇了股价的“滑铁卢”。港股全年暴跌36.13%,市值缩水超过1200亿港元;美股回撤幅度一度达到62.5%,机构持仓比例从68%降至52%。这绝非市场情绪的偶然波动,而是投资者信心崩塌的有力证明。在第四季度,理想汽车高管团队减持金额超过2亿元,CFO李铁和总裁马东辉的套现行为,更是犹如火上浇油,让资本纷纷逃离,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

image.png

然而,这场信任危机仅仅是理想汽车面临困境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生死考验在2025年。首先,在纯电领域,理想汽车计划7月推出i8纯电SUV,试图挽回MEGA车型失败的局面。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其VLA大模型尚未经过市场检验,快充能力也远不及小米SU7Max;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小米YU7和小鹏G9改款车型早已对市场虎视眈眈。如果i8车型再次失败,那么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发展可能将陷入绝境。其次,在国际化方面,理想汽车的表现差强人意。中亚试点销量不足4000辆,慕尼黑研发中心刚刚起步,海外收入占比仅为1.5%,与蔚来汽车的全球化步伐相比,理想汽车的出海之路还异常漫长,其国际化战略目前看来更像是一句空谈。

最为关键的是成本问题,宁德时代在2025年电池涨价8%-12%已成定局,而理想汽车在第四季度的供应链成本已经上升至385亿元。如果不提高产品价格,毛利率很可能会跌破15%的红线;但如果提高价格,又势必会对销量造成负面影响。比亚迪凭借自研电池在成本控制方面游刃有余,而理想汽车却因对电池采购的依赖陷入了成本困境。

资本市场对理想汽车的抛弃,不仅仅是因为利润下滑,更重要的是其在技术和战略层面的双重失守。在华为、小米等企业凭借生态系统和高性价比产品重塑市场规则的当下,理想汽车一直以来的“奶爸车”定位和市场策略还能支撑其走多远?2025年,对于理想汽车来说,是实现翻盘的关键之年,还是走向出局的结局,一切都将见分晓。

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频道综合商业新知、蓝莓财经、新浪财经、搜狐等媒体公开信息报道

编辑:徐丽丽

本文标签:理想汽车财报新能源汽车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品牌观察频道企业号入驻

相关文档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