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5月4日,第28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米兰举行,讨论全球及区域宏观经济形势、财金合作等议题并发表联合声明。会议一致通过了在清迈倡议多边化下新设以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货币出资的快速融资工具相关安排,并明确了清迈倡议机制化下一步讨论方向。此次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召开,对全球经济将产生哪些影响?财金合作战略更新、以人民币为代表的快速融资工具的设立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哪些机遇和发展?区域金融安全网构建有何影响?
针对如上问题,“IMI财经观察”特别邀请了IMI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以及IMI财经观察特约评论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就本期话题分享了真知灼见,并综合相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10+3区域经济展现较强韧性
过去二十年,10+3财金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10+3区域经济展现较强的韧性。
IMI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展现出10+3区域经济较强的韧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坚持自由贸易。10+3区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了RCEP协议,2022年全面正式生效。以自由贸易、多边主义为特征的RCEP成员国占全球人口、GDP和贸易的30%,是对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重要力量。二是经济区域化。10+3区域涵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中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区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再到流通和消费,成员国之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增加的收入和购买力,共同构成生产、消费的区域大循环。三是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后,10+3区域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也走在前列,经济增长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四是儒家文化。10+3区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容易形成共识。
10+3区域财经合作未来发展
亚洲各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该会议后的联合声明中警告称,贸易壁垒可能会给全球经济造成裂痕。声明写道,“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将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负,导致经济分裂,影响整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资本流动”。
10+3区域对外开放度较高,早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多扮演制造加工角色,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10+3区域最终消费品市场大多集中在美国,贸易结算货币基本上使用美元,特朗普总统发起的关税战必然从贸易、货币两个层面对该区域造成巨大的冲击,扰乱产业链供应链,增加汇率风险。
相关专家表示,当今全球经济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机遇与挑战并存。10+3经济体应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协调,深化区域财金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涂永红认为需要各国调整贸易、产业、投资政策,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进一步挖掘区域内的市场和消费潜力,以区域稳定性应对世界不确定性。此外,加强政策协调,采取共同行动,反对美国的极限施压霸凌行为,维护本区域的正当利益。
IMI财经观察特约评论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认为在美国高举“美国优先”大旗,全力推动贸易战、关税战,严重冲击国际秩序和经济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明显加剧情况下,“10+3”区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拥有较大增长空间和潜力,各自也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更需要深化区域内部开放合作,增强合力趋利避害。
具体而言,王永利认为应当加强区域内部国家政府间全方位沟通协调,拓展“清迈协议”适用范围,扩大多边贸易协定,推进央行货币互换,积极推动本币结算,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加强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共同抵御外部重大冲击机制等,应该成为重要的内容。但与多种国家主权货币结构性挂钩打造区域超主权货币是不现实的,不应对此进行投入。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发挥出引领和推动作用。
当前全球发展并不平衡,要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不断增长,应对挑战,强化发展韧性。当前形势下,加强10+3财经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10+3区域财经合作与财政货币制度
在宏观政策层面,涂永红认为10+3区域本币债券市场是各国获得区域内融资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发行无风险的国债,更容易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应加强10+3区域货币政策协调,逐步缩小各国之间的利差,缩小各国货币汇率之间的波动性,加强财政纪律,确保适当的债务水平,维护好国家信用。以人民币为纽带,发挥其在10+3区域的国际货币职能,货币政策应更多转向价格性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建立高效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发挥好价格指挥棒作用。
同时,财政政策要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国债期限安排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外部需求以及人民币跨境大循环机制的需要。
人民币国际化与10+3区域金融稳定
涂永红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的成果,是中国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和国际金融稳定性的大国担当。中国是东盟、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降低其汇率风险,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稳定性和市场份额。实际上,人民币已经是许多东盟国家重要的官方储备货币,也是他们的货币锚,加强货币政策的沟通和协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相向而行,有利于减轻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本区域的溢出效应和不利影响。香港、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的美元离岸市场,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元波动风险往往通过这两个离岸中心传导至10+3区域,在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是减缓美元周期冲击、增强10+3区域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
区域金融安全机制中的人民币角色
2000年,10+3财长会议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倡议》。根据《清迈倡议》,相关国家可分别向“共同外汇储备基金”投入一定金额的外汇储备资金,当某个国家面临外汇资金短缺困难时,其他国家可以帮助其缓解危机。近期,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决定在清迈倡议框架下,建立资金快速拨付机制。2016年,东盟与中日韩(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成为国际组织,在此基础上,随着资金快速拨付机制的建立,一个具备完整功能的东亚资金合作机制呼之欲出。
涂永红指出,清迈倡议是2000年10+3区域总结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建立的区域金融安全机制。最初是通过成员国双边货币互换,为发生货币金融危机的成员国提供紧急流动资金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2008年金融海啸后,2010年清迈倡议各国出资建立外汇储备资金池,构建多边资金共同救助机制(CMIM),相当于亚洲版国际货币基金。但是CMIM的贷款条件比IMF更加宽松,是区域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撑。2023年,在全球不确定性急剧增加的情况下,CMIM允许人民币和本区域可自由使用货币出资,这一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减轻10+3区域对美元的依赖,特别是在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时,通过本区域货币、本区域金融市场迅速获得流动性支持,大大提高了金融安全网发挥作用的效率。
(本文在专家约稿采访的基础上,综合了财政部官方网站、中国人民银行、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观察者网等公开渠道的报道)
通讯员:国际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选题组
大湾区经济网湾区财经编辑:余芳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图片为政企及百度图库提供。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湾区经济网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官方账号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