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首页 > 湾区资讯

中学招聘清北生的“冷思考”

来源:南方日报 · 2025-01-03 22:03
小字号阅读量:6633

  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其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从毕业院校看,13名“准教师”中有6人出自清华大学,4人出自北京大学;从学历看,有8人为博士,5人为硕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3人中并无一人来自师范专业。

  名单一出,有人感叹苏州中学的强大吸引力,希望学霸老师能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点亮孩子们的求知梦;有人质疑招聘“唯名校论”,认为教学实践活动应主打对口、重在致用;更有人从教育资源均等化的角度出发,担心这般“豪华阵容”会加剧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众声喧哗,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这份不同寻常的录用名单?

  其实,名校硕博毕业生进中学当老师,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有清北毕业生“入伙”深圳多所中学,上演“神仙打架”名场面;再有清北等一大批名校毕业生“加盟”绍兴某县级市中学,引发舆论广泛热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多元就业观的转变,名校毕业生进中学现象或许会变得越来越常见。

  好岗位与求职者“双向奔赴”,本就是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则。在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包括苏州在内的多地鼓励学校探索自主招聘,以进一步突出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因此,作为用人单位的苏州中学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关于名校毕业生出自非师范专业的质疑,教师法更是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若是选拔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名校毕业生适材适所、尽其所长,也不必扣上“学历竞赛”“唯名校论”等帽子。

  同样,高校毕业生也有自主择业权,这一权利不应因其身份而有所差异。相信不少人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出自顶尖院校的高学历毕业生就应该挺进“主战场”、攻关“高精尖”,而像去中学任教这种活儿,恐有“大材小用”之意味。其实,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眼界开阔、功底扎实的名校毕业生从事教职,何尝不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积极尝试?

  当然,部分网友的合理担心亦不应该被轻易忽视。比如,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学得好的名校毕业生能否教得好,也需要时间检验。再比如,非师范专业的名校生端起了“教职碗”,这是否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师范教育有短板?说到底,学校招聘不应纠结于学历和名校,重要的是看所聘之人是否有实力。而对于“准教师”的拔节生长,社会不妨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包容。

本文标签:中学名校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湾区资讯频道企业号入驻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档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