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一小时卖出上百万,打赏礼物满天飞”,直播带货的火热,激发了许多人成为网络主播的热情。但凤毛麟角的头部主播和大量缺少人气的从业者,表明这条道路并非畅通无阻。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主播速成班”“网红培训班”,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还涉嫌诈骗,着实“套路”了不少希望“一播成名”的年轻人。
“一个麦克风、一台摄像头”,看似直播带货的门槛不高,但不少从业者表示,这并不是一个“我上我也行”的行业,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机遇,也需要耐心运营,逐步拓展粉丝量和关注度。然而,部分培训课、速成班却号称“学了就能播,月入×万元”,显然夸大了其中的机会,刻意隐瞒了风险;部分培训实操性不强,“只是卖教材”,效果不能说没有,却往往因人而异;更有大量的课程宣传“免费”“签约”,实则是课中课、套中套。
诸如此类的虚假宣传其实很容易被戳穿。换位思考,如果当网红赚钱真这么容易,那么“老师”为何不亲自上阵?如果学了这些课程就能速成,那这样的机会人尽皆知,就不怕培养出更多竞争对手?通过这些课程学些表达交流、账号运营的技能倒也无妨,毕竟有些“培训大师”原本售卖视频剪辑、主持表达、营销策略等课程,如今只是换了个名头。然而,若是“课不对版”、漫天要价,企图靠着新名词贩卖焦虑,则可能侵犯消费者正当权益。
更要警惕网络主播培训中的陷阱。近日央视就曾揭露,一批非法经营的MCN机构打着“包装素人”的幌子,实则在拍摄、投流、直播时长等环节“卡合同”,目的是事后索赔。有的看似在培养主播,实则涉及水军炒作、售卖假货。若不加以辨别陷入其中,不仅求职者“很受伤”,还可能扰乱网络空间秩序。
网络主播培训课程良莠不齐,根源在于行业缺乏完善的标准。今年人社部公示的19个新职业中,“网络主播”列入其中,释放促进行业发展鲜明信号的同时,也对从业者行为规范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有多少粉丝体量才能称为“职业主播”?如何为其分类分级?谁有资格从事培训工作?这些细节都应逐步理清。
整顿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到盲信“主播速成”背后的问题。尽管网络主播作为一种职业已被认可,但许多人仍未对其祛魅,无论是不屑一顾还是心痒难耐,都是缺乏理性认知的体现。规范网络主播职业化路径的同时,相关人士也要修正心理预期,避免过度投机带来风险隐患。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